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献计本站 >>献计本站 >> 新农村建设 >>正文
一个可以复制的新农村建设样本
2013-6-17

谷城县堰河村,鄂西北山区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普通山村,20年前村民还在为生计发愁,如今,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村民不仅鼓了腰包,还成了取得“七块国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国综合小康村、国家级AAA景区)的“明星村”,引起各方关注。解析堰河发展轨迹,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农村,如何完成“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前景诱人。但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农村城镇化的路径该如何选择?是通过圈地卖地、大拆大建、房产开发,来建立一个以物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还是以人为本,重在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值得深入探讨。当下,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田,进入城市,但都市的现代生活似乎离他们仍十分遥远。很多人一只脚虽然已跨进城市的门槛,但另一只脚还被排斥在繁华都市之外。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变成城市居民,尤其是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乃至住房等很多方面并没有真正“市民化”。而堰河村,没有城镇的喧闹与繁华,却有城镇的便捷和人气;堰河村民,没有市民的待遇和“名分”,却享有市民的机会与梦想。在堰河村,山水变成了风景,资源变成了资本,农产品变成了商品,农民变成了股民,村里有产业,户户有项目,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回乡在家门口赚钱。村民最多的感慨就是,现在也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漂亮的农家小楼布局与城市社区一样精心,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错落有致;自来水、电和燃气的使用与城里没什么两样,电话、有线电视村村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农民的出行更加便捷,通讯设施的完善,让农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98%的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相当多的农民群众购买了养老保险;农民生活在农村,却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有就近、快捷、信得过的公共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现代文明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提高。在这里,农村与城市、村民与市民的距离逐渐缩小,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当城乡之间的差别仅仅体现在生产方式、聚落形式和生态景观上,当农民在农村就业有路、致富有方、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既避免了大城市带来的种种压力,又享受着农村的和谐与安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低成本的城镇化?

发展,如何走出“成长的烦恼”?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然而,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者“居后思进”心切,急于“见贤思齐”,于是,为了短期的经济发展,往往取“发展”而舍“生态”,“地下有的挖出来,地上有的圈起来”,对外来投资更是“兼蓄并收”、来者不拒,“拣到篮子都是菜”,其结果是,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变秃了,水变臭了,环境污染了,家园被毁了。虽然带来了短期的效益,却从根本上削弱了发展潜力。这是很多欠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成长的烦恼”。由于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堰河村也曾经是穷山恶水,贫困落后,“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如今的堰河村,村民挂在嘴边的词汇是“环保、自然、无污染、原汁原味、绿色食品、新鲜空气”;担忧的是“如果鸟儿不再飞来,如果农田里不再有青蛙的叫声,如果河里流淌的是一渠污水,那么农村该何去何从”;践行的是“生态、环保”的诚实理念, 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化生态特色和地方风貌,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而垃圾分类中心,有机茶场、生态植被恢复、民俗环境接待户、农村文化活动站、绿色茶庄的资源回用系统、四位一体的沼气池、太阳能灯、茶艺文化……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堰河的实践证明,建设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并不矛盾,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人的经济活动要在经济系统中进行,但同时也存在于生态系统的运行中,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不考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不考虑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发展是全面的,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设开发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这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虽然建设服从生态可能提高了建设成本,但通过保护生态,可以把环境改造得更美,可以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使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只有讲究科学与理性,才能走出“成长的烦恼”,这是堰河发展的核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如何走出“同质化”困局?

特色和个性是一座村庄的神韵,一个村庄有没有久远的生命力和魅力,关键在于她有无个性和特色。新农村建设不是要将农村千篇一律地“城市化”,而是尊重村庄的多样性,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乡村风貌,让城市中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温暖的邻里关系在农村保留,充分展示乡土风情。近年来,村庄建设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日渐突出。有些地方把“建城市一样的房屋,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当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味地强调“大干快上”、“推倒重来”、“全部翻新”;一些人以为,是农村特有的人居环境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一味地模仿城市,将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了乡村规划建设上来,建成的新村被规划得整齐划一,流淌了千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长了百年的大树被挖出来,被换成 "城市风景树",翠绿的竹林变成了人工绿化带;存在了百年的宅院因不够"新潮"被拆除,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在大拆大建的推土机下,很多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元素的文物古迹顷刻崩溃,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瞬时间变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可喜的是,堰河村走出了一条差异发展、特色取胜的路子。村庄形态设计立足乡村特点,尊重当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节点、轴线、场所和文脉等元素的把握,逐步将形态元素过渡至新的集中居住点,并使之在村落整体结构上形成协调统一。充分利用农村的天然植被,继承村民尊重周边环境与之和谐共存的思想,尽量保护村庄原有的宜人尺度、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不取直道、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截直河道,把现代生态文明建立在农民群众的传统自然观上,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注意挖掘、延续甚至是还原村庄的历史文脉,保存并维护好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异,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宜游则游、宜乐则乐(农家乐),开发出了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形成村庄的特色产业。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