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风俗 >>农村风俗 >> 少数民族 >>正文
壮族 - 古文化
2012-3-5

壮族 - 古文化

古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壮族先民西瓯人、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壮区稻田壮区稻田

水稻人工栽培法世界之最

壮族先民骆越人、苍梧人、西瓯人等,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同样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大多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与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时代。      

衣着方面的世界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创造了早。

壮族传统服装壮族传统服装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壮族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壮族先民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壮族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 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壮族 - 生产技术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芋头、红薯、木薯、高粱、甘蔗。壮族先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水稻的种植。广西处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川纵横,土地肥沃,冬季霜雪少,适合于野稻的生长。1929年至1932年期间,先后在广西西江流域发现有分布广泛的野生稻得到佐证。从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大石铲、重石农业工具,说明了在一万年前,广西的壮族先民们就开始了从事农耕,种植水稻。到了汉代,广西种植水稻已很普遍。壮人叫“稻”为“求”,称“田”为“那”,此种叫法,由来已久;把“那”和“求”联系起来,多少反映了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一个民族。

壮区水稻田美境,犹如世外桃源地壮区水稻田美境,犹如世外桃源地

壮族人民长期种植水稻,积累了种植水稻的许多经验。如水田要二犁三耙,第三次耙田则必须等到插秧当天才进行:选种育秧,有一套的技术规范。选种,在秋收时,选禾壮穗长、实满粒多的稻禾作为谷种。秧田则选在村旁的肥田水足的,经二犁三耙,第三次耙后等田水澄清才播种,以便掌握撒种子的密度;谷种播种后一个月,秧苗长一尺左右便扯秧插田。壮族人民的这些栽培水稻的方法,使稻谷获得好收成,产量增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科学种田的道理。

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早已闻名,如龙眼荔枝,汉代已传誉中原,成为官中珍果。甘蔗于汉朝也已种植,到清以后,广西逐步成为甘蔗的主产区;白毛茶由于单宁含量较高,因此品质极优。

桂林的马蹄粉、贵县的藕粉、龙州的桄榔粉和平乐的百合粉,是广西有名的四大甜食特产。

壮族地区可作中草药用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在千种以上,其中田七、蛤蚧、罗汉果、金银花、三蛇酒等驰名中外。

壮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木产区之一,林产品中的桐油、八角油茶果和木棉花,都是本地特产,其中桐油、八角和木棉花都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木材中的杉木、铁林木都是著名的优质木材。

壮族 - 饮食习惯

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按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壮族先民饮食义化的萌芽、商周至隋唐时期具有地方风格饮食文化的形成、宋元明清时期壮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近现代壮族饮食文化的繁荣昌盛。关于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由于从来都没有人确定一种系统明确的划分标准,所以我们只能作整体性的概括把握。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除了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与壮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生活水平的高低则影响到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同时,壮族与其它民族之间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也为壮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由于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壮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壮族节日莱肴壮族节日莱肴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岜夯鸡壮族岜夯鸡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