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风俗 >>农村风俗 >> 农村风俗 >>正文
小学农村风俗项目作文研究
2012-3-31

来自:网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整体来看,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尤为严重。“作文难、难作文、作难文”,几十年来,作文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声心病,久治不愈,有的教师能带出整体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是因为他本人在写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所谓的“名师出高徒”,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能够名噪一时,是因为遇上了个别或众多才情出众的学生,所谓的“高徒出名师”。个别教师的成功常常掩盖着整体的不足。

叶老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遗憾的是他的理论并没有被后人发扬光大。作文教学普通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指导;重作文技能训练,轻作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源相关。诗人朱熹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够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只是堵住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观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

真正的现实情况有这么几种:一是确实没有多少内容可写,小学生生活面狭窄,从家门到家门,失去了亲近自然,走近社会的机会,每次作文翻来覆去写不出新东西。二是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能力,小学生不善于观察,许多东西抓不住特征,得到的是模糊笼统的大致印象。三是不会具体分析内容,提炼思想或观点,小学生写作文时,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要确定写哪个东西拿不定主意,结果写成流水帐,主要原因是缺少对事物的充分认识,提炼不出明确的思想或观点来统帅材料,为之服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要求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狭小的教室,单一的素材,单向的灌输,单调的生活,封闭的情感,何以培养适应开放的现代化人才?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致使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童真童趣。相反,我们来看看学生创作的童谣,那才是他们的自由作文。“找点空间/找点时间/找个朋友/到商场转转/带上球鞋/带上护腕/套上对服/到球场玩玩/球场展开了龙争虎斗/商场出现了砍价集团/考试的烦恼/向球场发泄/作业的事情/和同学侃侃/看球赛开战/去商场转转/要是被老师发现家访准完蛋/我们不图玩耍要把学习的时间占/一星期总做题也要放松舒坦”;“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认为:孩子、老师和家长对“新童谣”看法的差异首先说明了成人社会与儿童社会的隔膜,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弊病的,成人社会要认识和了解当代孩子,体会当代孩子,从孩子的视野看问题。成人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按叶老的作文思想来理解,语言是进行思维和记录思维的工具,语文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并且他一再强调“自得知”。学生要学着走路,他们十分渴望老师来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缺乏享受成功的体验,缺乏享受作文的乐趣。只有切实解决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的现象,提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作文资源,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把话说好。

《小学农村风俗项目作文研究》正是针对农村学生作文现状提出的,我们要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分解目标,逐步达成。各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浓郁的风俗文化情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炙手可热的风俗文化,蕴藏着宝贵的作文资源。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容易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渲染。激活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通过“蚕桑风俗、菊花风俗、过年风俗、清明风俗、元宵节、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共享丰收的喜悦。这样,既能解决作文的题材问题,又能使学生由感而发,根据自身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写出个性独特的作文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托桐乡市石门一带农村风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根据观察得到的丰实的感性材料,实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依托特色风俗,通过查阅历史和参与体验,抒发个人内心独特感受,享受成功的快乐,弘扬鲜明的个性,体会农民对美好明天的真切愿望,发掘农村风俗中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实现言之有物,言之有新。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

桐乡市境属吴越之地,石门更以吴越两国分疆,磊石为门而得名,古有磊石弄,今有吴越疆界碑为证,吴越遗风余习兼而有之。“土膏活饶,风俗淳秀”,民性善良柔顺,勤劳朴实。数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江南特色突出,特别是在生产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的民俗,地方特色尤为显著。其他婚娶丧葬、饮食起居、岁时节日和各地大同小异,但重繁文缛节,“信鬼神、多淫祀”。今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深入人心,旧俗或淘汰,或改繁就简。远离城市的乡僻之地,民间礼俗往来尚存古风。自宋代起,民风淳秀,勤劳朴实是石门传统民风的根本特征。温厚勤劳:善良守礼、勤于劳动,是石门民风的主流;崇文好学:文献记载,嘉兴自古“士慕文儒”、“师古好学”,石门更是“奇才秀士辈出”、“为文物之邦”;进取求新:《宋史地理志》所说:“善进取。”

社会风俗习惯是传统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桐乡的风俗习惯,有些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的,优秀在传承过程中变形失真,因此有精华亦有糟粕。桐乡市境农业也发达,民间习俗围绕稻作、水利、蚕桑者较多。因此,本课题是从蚕桑风俗、菊花风俗、过年风俗、清明风俗、其他重大节日风俗入手,去除其中迷信鬼神的消极一面,赋予21世纪的时代气息,组织小学生参与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风俗活动,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一)   项目的内涵

“项目”,《辞海》这样解释:事物分成的门类。我们把《小学农村风俗项目作文研究》当作一个大项目来做,而其中的“蚕桑风俗、菊花风俗,过年风俗,清明风俗、其他重大节日风俗”五类当作五个子项目来研究,从而构成整个课题研究框架。

(二)项目的体验

1.       蚕桑风俗。如轧蚕花,清明节时,方圆数十里的老百姓拥至德清、桐乡交接处——含山踏青,我们可让学生制作红色蚕花,或出售,或簪佩,或插在家中蚕房,以求蚕花廿四分。如养蚕种,可让学生在家中饲养几十条,观察蚕的一生成长,参与采桑叶,喂蚕种,打柴龙,采茧子,烧茧子,透棉兜等,和家长一同体验农活的艰辛,了解蚕桑文化,从小培养勤于劳动的好习惯。

2.       菊花风俗。让学生参与种菊,浇水压枝、采菊、蒸菊、晒菊、卖菊、参观菊花精厂、品尝菊花茶等活动,了解杭白菊的生长过程及药用价值,了解有关菊花的民间故事,了解桐乡市开展的菊花节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身为杭白菊人的自豪感。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内心感受,为写作提供资源。

3.       过年风俗。如扫尘,腊月廿三到除夕止,家家户户搞卫生。让学生参与写春联,贴年画,做饺子,守岁,打年糕,贴锅巴,拜年等活动中去,充分体会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农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写出人民内心深处的喜悦。

4.       清明风俗。组织学生放风筝,从选材制作到放飞,放飞的不仅仅是一只只美丽的风筝,更重要的是放飞了一颗颗美好的童心。还组织学生挑荠菜、马兰,回家裹粽子、烧粽子、剪螺蛳,塌塌饼,了解本地农村的风俗,增强动手能力。

5.       重大节日风俗。如端午节,裹肉粽,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立夏烧野火饭,使学生终生难忘。另外如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背诗歌、赏月,重阳节为敬老院演出等,培养学生崇文好学,尊敬老人的品德,唤起内心的情感体验,记录真实感受。

(三)   项目的展示

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有益的风俗活动,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感官的体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应,从而体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感受。小学生在过程研究中,记录了有关数据和点滴感受:比如怎样采桑叶比较快,怎样避免毛毛虫,怎样采菊花比较快,蒸菊花时怎样控制火候;如怎样剪、贴“福”字,怎样打年糕,做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如怎样放风筝才能放得既高又稳,怎样裹粽子样子好看又不渗漏;如怎样烧野火饭,应该作哪些准备等等。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对作文题材的五度开发。绝大部分活动涉及到安全问题,我们要求在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让学生写出参与这项活动的理由,挑选出最优秀的一份报告请校长审批,其次写出行动预案,上报待批,再次要求学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和点滴感受,然后一般采取作品展示、观赏交流、食物品尝、照片出示、精彩回放,让学生回忆整个活动过程,充分唤起内心情感体验,品味成败得失,感悟酸甜苦辣。最后总结经验教训,下笔成文。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一定会比以前多了些灵性,少了些呆板;多了些真情,少了些麻木;多了些个性,少了些酸味。这就是本课题所要实现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小学农村风俗项目作文研究,即学生通过研究桐乡市石门一带富有农村特色的社会风俗,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动手欲望,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高。达到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是一种能有效解决学生有了题材仍旧写不完整内容的作文教学策略。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