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金融 >>农村动态 >> 副业动态 >>正文
一个贫困乡镇的后发赶超
2013-7-23
 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变化:满山披翠人勤奋,别墅汽车进农家,处处都欣欣向荣、活力迸发;“GAP、分红、合作社”,所听之言,句句是金融术语、网络新词。

    2011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来到迤那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并将该镇作为省委主要领导“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和“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示范点。2013年短短半年内,省委书记赵克志两次赴迤那,围炉夜话,与村民共谋发展。两年的时间,两任省委书记情系迤那,让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2年,迤那镇实现生产总值38070.2万元,比2010年增长171.33%;人均生产总值达9490元,比2010年增长158.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95元,比2010年增加27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22元,比2010年增加3856元。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曾经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再次走进了这片彝语中“美丽的海子”的土地。

    生存:面对极端恶劣、贫瘠的土地,为了求生存,迤那人没有退缩,他们选择了面对现实,向贫穷开战

    位于黔西北高寒山区的迤那镇,平均海拔高度2140米,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甚为不便。这个近4万人口的大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全镇14个行政村中就有13个贫困村,是一块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半年粮食都不够,有女莫嫁迤那郎。”这民谣是迤那给世人的“穷苦”印象。

    在这片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山上没有几片绿色,光秃秃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养活近代的迤那人。

    2009年,迤那镇五星村一位叫陈杰的医生,作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弃医从农,创办了迤那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

    2010年,陈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4个村56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

    陈杰承包了周边几个村40平方公里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进行金铁锁(一种药材)种植;又与贵州药材公司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让社员种植了3021亩板蓝根等中药材,涉及农户1000余户。2012年,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3700亩,辐射带动农户1047户4000余人,实现产值上百万元。

    56岁的社员王莲英说:“我们出地来参股,收获后我们有分红,比种庄稼强多了!”

    在基地干活的农民说:“土地转包有收益,基地打工增收入,土地还是自己的,且每年挣的钱也越来越多。” 

    在利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迤那镇先后成立了征程养殖专业合作社、三星烟叶专业合作社等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迤那群众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路。

    苦干务实,挑战贫困,这种奋发状态在迤那已成燎原之势。

    发展:在迤那,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在“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助推下,转变了过去“等、靠、要、评、猜、想”的观念,催生“急、争、抢,干、拼、闯”的精神

    在迤那采访,记者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想到!”

    合心村村民马先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当地有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蘑菇专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青山村村民王彦平没有想到,省委书记赵克志住在他们家简陋的房子里,拉家常、找路子、谋发展,亲似一家人;

    莲花村村民赵林林没有想到原本一贫如洗、人畜共住的家会修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并且发展了特色养殖业;

    芙蓉新村的马开朝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种烤烟的能够住上别墅,年收入20多万元;

    迤那二中的学生们没有想到自己会坐进窗明桌净的教室,上起电教课;

    迤那的老人们更是没有想到,他们会住进老年公寓,颐养天年,从此告别无依无靠的日子……

    “帮扶引条路,发展靠自己。”当地干部群众的这句话让人眼前一亮,“不信你们等着瞧,明年我们这里还会大变样。”发展靠自己,已逐渐成为迤那人的理念。

    迤那镇五星村新华组饶召福家大门上,挂着一块“提振精气神”的匾额,这是迤那人民精神文化的闪光点。“为什么政府补助1万多块钱,我就能修起这么大的房子?”饶召福说,“这都是政策好,帮我找到了致富路子。”

    提振精气神,发展靠自己。迤那广大干部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转变,长了迤那人的志气,展示了迤那人自力更生、和谐奋进、持续发展的精神。

    真正让迤那提精神、长志气的是产业。因为有了产业作支撑,迤那人才有信心、有决心向贫困宣战,向贫困发起“总攻”。烤烟、马铃薯、中药材、核桃、蔬菜和特色养殖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产业。众多的专业合作社又是迤那镇农业开始迈向产业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走生态路,发绿色财的,不只是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生态专业合作社,整个迤那镇人走的都是这条路。在迤那镇,以“七个两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实施,绿色经济正在迤那迅速崛起:征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表示要拿到绿色产品认证,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要发展金铁锁人工繁育,拿到中药材GAP认证,群众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理念在不断更新。

    崛起:锁定目标以非常规的步伐,三步并成两步跑,避弯就直求速度。“两年提速”、“三年交卷”,“迤那速度”成为迤那镇妇孺皆知的热词

    “阳光城”威宁年均日照1832小时,迤那比威宁更“阳光”,年均日照1860小时。

    然而,在迤那最“阳光”的,当数芙蓉新村的“别墅群”。

    在这里,70户村民每户有1幢面积240多平方米的2层黔西北新民居,太阳能路灯、水冲式厕所、篮球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2012年芙蓉新村住户人均纯收入6500元,比全镇平均水平高出705元。

    芙蓉新村仅仅是迤那镇变化的一个典型。走在迤那镇,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老百姓幸福地自编自唱“青瓦白墙,到处是新房;清洁能源,路灯来点亮;柏油马路,村村都通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贵州省水利厅参与1.4万人饮水安全、特大排涝防洪工程项目;省交通厅参与通村油路项目、客运站改造项目;省农委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省扶贫办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毕节市政府参与特色小集镇改造项目;威宁县政府参与生态家园建设项目……

    两年多来,迤那镇扶贫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在“集团帮扶、整镇推进”强大合力的推动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倾情帮扶,扶持306个项目,落实资金6.33亿元。

    精神:“我辈岂是蓬蒿人”,迤那干部群众那种不服输的决心,斗志昂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干劲,使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次意志和能力的磨练

    迤那不到200人的镇、村干部群体,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一支可亲可近的队伍。

    “项目是歌单,钢笔是话筒;点一支亲民曲,唱一首爱民歌;点的是百姓事,唱的是大发展。”这样的民谣就是当地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

    2011年来,迤那镇在处理“思”与“行”的问题上,形成了“两栖”制度,即白天抓工作落实,晚上开工作会议,“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体现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赶超心理和鞠躬尽瘁的工作心态。

    与此同时,镇里先后建立了党建扶贫“七制并举”的长效机制,即分片联系制、分村负责制、分组包保制、分户帮扶制、分段突破制、分类动态管理制、分层设岗定责制;开展“四到村四进户”(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管理到村;扶持进户、技术进户、干部进户、效益进户)活动;实行AB岗轮岗作业,将干部分为A岗和B岗两组,实行无假期、全天候值班,A岗缺位则B岗弥补,让群众随时都能办事,镇政府真正成为“便民利民服务中心”。

    镇长穆春林告诉记者,在集团帮扶政策的指引下,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到2018年,将实现整镇脱贫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50元。

    曾经在迤那扶贫的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瑞军认为,迤那奇迹的产生,得益于迤那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团结一心、奋力攻坚。迤那实施产业化扶贫和分类重点帮扶相结合,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迤那镇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了民生,改善了民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百尺竿头勤跨越,万里征程亦可期。如今的迤那,在广阔乌蒙山区,就像漫山遍野的马铃薯花,绽放着无限的生机活力,释放着无限的精神动力,挺起贫困山区科学发展的脊梁。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