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金融 >>农村动态 >> 农业动态 >>正文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全面发展成果丰硕
2012-3-1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以来,全国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行动纲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促进了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是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全国性规模声势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局面。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先后安排了增殖放流中央财政预算内项目和转移支付专项,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五年来,农业部分别与19个省(区、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30余次增殖放流活动,各地举办增殖放流活动4400余次,参与人数达上百万人,放流水域遍及我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全国累计增殖各类水产苗种1090亿尾,2009年达到245亿尾,提前一年完成《行动纲要》确定的年放流苗种200亿尾的近期目标任务。

二是休渔禁渔制度不断完善,国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农业部继续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和长江禁渔期制度,并于2009年和2011年对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调整,延长休渔时间,扩大休渔范围。2011年,农业部又首次实行珠江禁渔期制度,休渔禁渔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每年休渔禁渔渔船达20余万艘、渔民上百万人,涉及范围之大、渔民人数之多,举世瞩目,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反响,展示了负责任渔业大国的良好风范。

三是创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升了依法保护管理能力。2007年,农业部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并设立首批4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农业部已分四批公布设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20个,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保护了160多种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其“三场一通道”(即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场所,初步构建了覆盖我国重要江河、湖泊、近海港湾、滩涂等水域的保护区体系。

四是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救护水平日益增强。全国共设立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16处、地方级190多处,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保护濒危水生动物40多种,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保护区管理和渔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部相继成立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和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各地救治、放生中华鲟、海龟、江豚、斑海豹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1万多头(尾)。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得到有效监管。实现了新疆大头鱼、松江鲈鱼、大鲵、中华鲟等濒危水生动物全人工繁殖,初步形成了以科研机构、驯养繁殖基地、水族馆、海洋馆为主体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体系。

五是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农业部以贯彻《行动纲要》为契机,加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海洋功能区划的审查,推进建立工程建设主体负责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求明确工程建设对渔业资源的损害情况,提出补偿措施并按“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原则实施。经与环保和海洋部门、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等沟通协调,五年来累计审查了450多个建设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环保投资的渔业资源补偿费用超过43亿元。增殖放流等生态补偿措施的落实,有效地缓解了工程建设造成的渔业资源和生态损害。

五年来,农业部全方位持续开展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保障了水产品有效供给,惠及广大渔民。通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多种措施并举,维持了我国高强度约束下的渔业资源利用,维系了年海洋捕捞产量1200万吨、淡水捕捞产量220万吨的生产水平,维护了渔民根本利益,满足了市场对丰富多样水产品的巨大需求。增殖放流增收效益明显,据对辽东湾中国对虾捕捞生产调查,由2008年之前已形不成产量逐步恢复到2010年的716吨。据测算,2010年全国投入放流资金7.1亿元,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使150万专业捕捞渔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保护了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水域生态。禁渔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措施,为鱼类等水生生物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生物种群得以恢复、资源量得以增加,水域生态也因休养生息得以恢复生机。监测显示,渤海和黄海北部部分海域曾经消失的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等秋季渔汛又重新形成,浙江和福建部分近海海域也重新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大黄鱼群体。长江江苏和安徽段恢复了中华绒螯蟹渔汛,捕捞产量逐年提高。中华鲟、大鲵等珍稀濒危动物自然种群资源得到有效补充。长江监利段,2010年苗种发生量由2005年~2009年的0.4亿~2.3亿尾恢复到4.3亿尾。

三是遏制水体富营养化,有效促进减排。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等水生生物,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对防止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密云水库实施渔业控藻和净水,2009年~2010年加大以鲢鳙鱼为主的放流力度后,库区蓝藻和浮游植物藻胞密度下降速率加快,经测算,2010年度放流苗种在长成捕捞后约可输出水体氮磷的净值分别为29吨和8吨。在黄海北部实施的贝藻类底播,吸收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促进了减排,减少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

四是增强保护意识,形成良好氛围。结合增殖放流举办渔文化、科普、环保等宣传教育等活动,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深入人心、民族传统得到弘扬、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广大渔民实现了由“要我休渔”到“我要休渔”的转变,部分渔民还主动要求延长禁渔休渔期,扩大养护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和环保志愿人士积极倡导关爱水生生物,珍重生命价值,保护生态家园。许多地方通过设立“休渔放生节”、“放鱼节”等节庆活动,使增殖放流活动制度化。目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方面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渔民群众积极拥护的一项社会公益行动。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