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业博物馆 >>农业博物馆 >> 农业成果展 >>正文
唐朝以前太湖地区蚕桑业的缓慢发展
2014-5-16
一、秦汉以前太湖蚕桑生产的发生发展

    栽桑养蚕在太湖地区有很悠久的历史。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关于养蚕和丝织的文物,而在具体时代上,则以太湖地区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遗存为最早。
    1958年,浙江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吴兴钱山漾发掘到尚未碳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图5—1),还有虽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勒性的丝带和丝线等。这批文物经同位素C14测定,其年代是公元前2750±100年;那么,大约在5000年前,吴兴或其附近的先民,便已经知道利用家蚕的丝制成织物和捻成丝线了。
    吴兴钱山漾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太湖地区只有少数地方被开发。有越族和荆蛮族在那里经营着原始农业,蚕桑生产当然也在荫芽阶段。直到汉代前期,太湖地区开发的地方渐多些,但大多尚处于火耕水耨的状态。在已开发的地方,人们也从事蚕桑生产,不过,这时黄河中下游的蚕桑业已相当发达,太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明显处于落后的状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又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汉书·地理志》也说:“鲁地……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史记》和《汉书》都称道山东的蚕桑业和赞美山东的丝织品,就是没有提到太湖地区“桑麻”、“织作”的情况。这就表明:汉代前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还不如山东一带发达。
从东汉末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太湖地区不断被开发的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这时谅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有所发展。不过发展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有时前进,有时停滞甚至萎缩。例如3世纪初,孙策、孙权兄弟初据江东的时期,史书上说:江东“地富民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这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想来亦必有进步。
    后来,孙权和曹操、刘备争雄一再发生战争,孙权经常从统治区内,也包括太湖流域各地征发人力和物质。从民间无休止地征发人力和物资,必将影响农桑生产。赤乌三年(240),孙权颁发诏书说:“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孙权发布这样的命令,就说明多次征役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桑生产。到孙皓执政时代,征役扰民就更沉重了。
    孙皓时,有个苏州人陆凯上疏说:先帝(指孙权)是很关心老百姓的,“今则不然,农桑并废。”还有一个常州人华覈说:“军兴以来,已向百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他呼吁“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从上引的这些史料可以知道,由于征役,孙吴后期,“农桑并废”的现象似乎相当严重。
    总之,太湖地区的蚕桑生产,虽然发轫很早,但三国以前不很发达,东汉后期到三国之初,是发展的阶段,三国中叶以后,又停滞和有所衰落。
二、东晋至隋唐蚕桑业的缓缓发展

    司马氏统一全国,不久5个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混战,迫使晋室南渡,经过南北朝到隋初统一全国,前后300多年。在这300多年中,太湖地区蚕桑业,也象三国时代一样,有时停滞,有时发展。战乱的时期停滞,承平的时期发展。不过,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太湖地区发生的战乱,一般规模较小,时间也短,所以总的说来,东晋和南北朝期间,太湖地区的蚕桑业是有较大发展的。
    《宋书》中说到:刘宋时期,南朝市场上绵绢供求的情况,“棉绢既费,业蚕者滋,虽勤励兼倍,而贵犹不息”。这里清楚说明,当时江南丝绵和丝织品价格上涨,刺激了蚕桑业的发展。蚕桑业“兼倍”的发展,而丝绵和丝织品的价格还是不断上涨,表明市场对丝绵、丝织品的需求仍在增涨。很明显,这无疑与晋室南渡,大批士族流寓江南尤其是太湖地区分不开的。
    而这时黄河流域的情况和太湖地区恰恰相反,战乱的规模大,持续的时间长。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亦大幅度下降,蚕桑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不过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当战乱过去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蚕桑业又得恢复,也有所发展。当时政治和经济重心仍在黄河中下游;所以尽管东晋以后,太湖地区的蚕桑业有较大发展,但直到隋代,北方的丝蚕业在全国还占领先地位。《隋图经》说:“清河绢为天下第一。”清河在现在河北省南部,可见黄河中下游的丝织业还是全国第一流的。
    唐初的蚕桑业和隋代不会有多大变化。唐代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有较长期的安定,全国的蚕桑丝织都有发展。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在长期安定的社会中,蚕桑丝织各业必然发展起来。
    一般丝织业发达的地方,蚕桑业也一定较盛,据《唐六典》记载:全国所产的绢分为八等,一等绢产在宋、亳,二等绢产在郑、汴、曹、怀,这些地方都属河南道;三、四、五等绢则产在河南河北二道。这都表明,唐代前期全国丝蚕业重心仍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一带。
    不过,隋唐以来,太湖地区的丝蚕业也有长足进展。唐王朝规定,丝蚕业比较发达,丝织业比较进步的各州郡,每年除向政府缴纳丝棉及丝织品的赋税外,还须以生产的上等丝绵或丝织品向朝廷入贡。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太湖地区的4个郡都有高级丝织品入贡。表列如下:

    唐代太湖各地都有丝织品入贡,说明其时这一地区丝蚕业都已比较发达。这一点在唐人诗词中也有反映,如著名诗人李白即有“吴地又杏绿,吴蚕已三眠”,“桂布白如雪,吴棉软于云”等诗句,“吴”就是指太湖地区。
三、安史之乱以后丝蚕业的兴起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7年的战乱中,黄河中游惨遭糜烂,蚕桑生产到沉重摧残。但安史之乱的战火没有烧以长江以南,因此,如史书上说“士群子多以家渡江”,中原一带人士大批逃难江南,而其中又以太湖地区为多,据记载,单苏州侨寓的户数,就占到当时全城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随唐朝中期人口的增多,苏州一带原来已颇发达的太湖地区的蚕桑丝织业,就更加兴盛了起来。这从陆龟蒙的一些诗作中,也可找到若干佐证。
    陆龟蒙是唐末江南名士,隐居于松江甫里(今吴县角直),常常坐船往来于太湖中,他在一首描写太湖洞庭山一带农村景物的诗中写道:“山横路俗绝,转楫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疎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在另诗中又说:“水影沉鱼器,邻声动纬车。”“蚕箔”是养蚕用的蚕匾,“纬车”是缫丝的丝车。诗人写此诗大概在初夏季节。太湖边上的农家,蚕心才过,又紧接着缫丝。所以诗人到处看见堆着养蚕用的蚕匾,蚕上簇后还没有来得及收拾;到处听到丝车转动的声音,农妇正在抢着缫丝。诗人又把“沉渔器”,“下渔筌”等活动,以及“沟塍”、“桑柘”等景色穿插在诗句之间,真是一幅太湖地区蚕季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缫丝以后还要织绸,陆龟蒙还写有一篇《蚕赋》,赋中说到织绸:“逮蚕之生,茧厚丝美,机杼经纬,龙鸾葩卉,官诞益(),尽取后已。”他慨汉官员的贪婪。农民千辛万苦,蚕养很好,结出很厚实的茧,缫得很精美的丝,织成有龙凤花卉图案的绸绢,到头来都被统治者剥削去享受。他在赋末愤激地说:“伐桑灭蚕,民不冻死”,应该冻死的是谁呢?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