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本站招聘
   新闻资讯 >>生活杂谈 >> 网上书店 >>正文
办在田野上的农民读书社
2013-6-28

乐华泽在书社给留守儿童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乐华泽

我叫乐华泽,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南吉村青年农民。1992年,我读初中时,因病离开心爱的课堂,后回家务农。不久,我便发现,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枯燥,闲时不是打麻将就是玩扑克。于是,便萌生了办一家书屋的想法。我把想法与村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说,大家都拍手赞成。没有房子,我就卷起铺盖搬进后屋粮仓,腾出自己的两间房子,并粉刷一新;没有书,我就把自己上学时买的500余册图书拿出来,大家又凑钱购置了600多册图书,并订了10多种报刊。在枯燥和寂寞乡村里巴掌大块地方,耕耘出一片文化的绿洲。

1993年3月,免费为村民服务的书屋正式开张。当天,便有10多人前来借阅图书。不出几天,邻村的人也得到消息,借书的人更多了。但世俗流言也蜂拥而至。一位村民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三叔说:“你那大侄子是不是神经有毛病了?得赶快上医院看看,别到时候连对象都讨不上。”面对闲言碎语,忠厚的父亲发怒了:“你再弄劳什子书,一家子别过了。”

才办了6个月的书屋匆匆关闭。在父亲的重压下,我无奈地到盐城打工,每月能挣400多元。要知道,这个数目远远超过当时一个国家干部的月收入。

但我并不太看重钱,办书屋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不久,我便背上行李回到村里,与原先几位志同道合者,重新打开书屋大门。父母拿我没有办法,也就默认了。接着,我又动员他们拿出为我积攒结婚用的5000元钱,当做办书社的费用。

再办书社,我少了些许激情。我感到,书社除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外,更主要的是,要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书社的好处。为此,我购置了大量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书籍,订了一批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刊,同时还办起了《农家信息》报,根据农时变化,主动为村民提供科学种田知识。1994年,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的周克玉上将,为“华泽书社”题写社名,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人生选择。

村民张监义承包16亩蟹塘,连亏3年,我知情后为他设计了生态养殖的方案,并常年提供技术支持,10多年来,累计使张监义增收40多万元。在张监义的带动下,全村堤水养殖面积达到了220亩。2004年,江苏省各地突发大面积水稻条纹叶枯病,书社及时编印《治虫简报》,把治虫的信息第一时间送到农户家和田间地头,全村除三户减产外,其余均保持丰产量。2006年以来,重点推广水稻直播2000多亩,使全村水稻增产25万元~30万元,节约农民投入4万元,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来二去,书社在村民的心中生了根。20年来,书社先后帮助百余人脱盲,1人取得大学文凭,38人通过省成人初等教育。其间,书社主要成员有4人加入党组织。于是,江苏省首家村级文化专业党支部应运而生。书社在认真开展读报用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农村的的各项文化活动,组织有特长的农民成立“淮剧联谊会”,指导古殿分社连续13年举办乡村庙会和丁沙沟民间故事编纂等创作活动,累计举办文体活动百余次。书社还想方设法为农民提供农技培训和辅导,每年举办4期以上农业知识讲座,辅导高效农业、特色项目等致富技术,全力服务现代农业。2006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致函书社:“我们要好好研究,总结你们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学习、宣传和推广。”2008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致信书社并委托赠书。2008年10月,书社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入40多万元新建起一幢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新书社。目前,书社拥有藏书1万多册,设有丁沙沟、古殿村两个分社,覆盖5个自然村的5000多口人,不定期出版自办《芳土》文艺印刊和《农家信息报》。

在办书社的过程中,我坚持自学,文化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能种好自己的7亩多地,也能写写“豆腐块”。多年来,我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通讯近百篇,散文《情感乡村习俗三部曲》在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中获1等奖。2006年,华泽书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盐城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我本人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

[发表/查看评论]
点击发送邮件  推荐给朋友